大唐王朝建立之初,长安作为政治中心被确立为都城。然而到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洛阳被正式确立为东都。当武则天掌握大权后,她果断将政治中心迁往洛阳,在其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洛阳处理朝政。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武则天选择迁都洛阳,实际上是为了与李唐王朝的传统势力保持一定距离。通过这一举措,她可以既维持李氏旧臣的既得利益,又能在新的政治中心建立自己的权威体系,可谓一举两得。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虽然位极人臣,但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她仍然难以完全摆脱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桎梏,在许多重大决策上不得不做出妥协。
以立储问题为例,武则天曾有意立侄子武承嗣为太子,但这位武氏子弟实在难堪大任。尽管在姑母的扶持下平步青云,但他除了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外,毫无治国理政的才能。为了谋取太子之位,武承嗣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四处制造事端,引发朝野不满。最终在忠于李唐的大臣们强烈反对下,武则天不得不将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太子。
这一系列事件让武则天深刻认识到,作为女性统治者,她很难在长安这个李唐王朝的传统权力中心完全掌控局面。若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就必须另辟蹊径,在洛阳建立新的政治中心。于是,武则天以洛阳为根据地,逐步与旧势力划清界限,开创了武周政权的新纪元。
武则天将洛阳改名为神都,正是为了提升这座城市的政治地位。为此,她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大规模移民以增加洛阳及周边人口;大兴土木改造城市面貌;加强东西市建设促进商业繁荣;推行劝农桑、薄赋役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她还兴建了武氏七庙和气势恢宏的明堂,通过这些标志性建筑彰显自己的皇权威严。可以说,武则天与洛阳相互成就——她创造了神都的辉煌,而洛阳则成就了她的帝业。因此,武则天在迁都后郑重宣布永居洛阳,不回长安,彰显了其定都洛阳的坚定。
2. 神都与神州大地的深厚渊源
在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都城的选择往往关乎政权的稳固与否,因此地理位置具有决定性意义。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汉高祖刘邦曾赞叹: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隋炀帝杨广更称洛阳为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即使在唐朝初期洛阳仅作为陪都时,唐太宗也曾三次巡幸,唐高宗更是七次驾临,足见其特殊地位。
公元657年唐高宗重建东都后,洛阳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国际性大都会。武则天将洛阳改名为神都,除了政治考量外,更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内涵。神都即神州大地之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驺衍就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而神州的核心区域,正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实际上,早在魏晋时期,洛阳就有神京或神都的别称。《晋书·王导传》记载: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水经注·谷水》也明确记载:夫洛阳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实为神都也。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洛阳位于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极具优势。相比偏处西部的长安,洛阳具有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险要地势,既能有效控制中原,又能防御外敌入侵。同时,其居中的交通位置也便于各地贡赋运输,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这些优势都为武周政权的稳固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武则天对神字的特殊情结
唐朝建立之初,因与道教始祖老子同姓,历代皇帝都特别尊崇道教。但武则天却是个例外,她自幼受母亲影响笃信佛教。执政后,她大力扶持佛教发展,使其地位超越儒、佛二教,并借助佛教思想为其政权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公元659年,当法门寺佛指舍利被迎请至洛阳时,武则天特意命人打造金棺银椁供奉。她还资助修建了龙门石窟和奉先寺等佛教建筑。为彰显皇权威严,武则天不仅建造了宏伟的明堂,还修建了五层高的天堂用于供奉大佛。
有趣的是,当侄子武承嗣上表请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时,武则天龙颜大悦,大赦天下。这种对神秘色彩的追求,反映了武则天独特的宗教情怀。而神都这一称谓,恰好契合了她对佛教信仰与政治权威相结合的特殊诉求。
二、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根脉的深层原因
1. 河洛文化的源头地位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是黄河文明与中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博大精深的特质,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根源性的特殊地位。当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时,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建是最重要的标志,而这些都最早出现在河洛地区。考古发现证明,这里的文字起源甚至早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时代。
河出图,洛出书的古老传说,正是河洛文化创造性与根源性的生动体现。中国最早的礼乐制度由周公在洛邑创立,孔子曾入周问礼;道家创始人老子长期在洛阳担任东周柱下史,在此写就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在洛阳落脚,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就建于此,被尊为释源和祖庭。这些文化成就充分展现了河洛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2. 河洛文化的包容特质
河洛地区因其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使河洛文化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自秦汉以来,河洛地区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既有外来民族迁入,也有河洛先民外迁。在这种交流中,河洛文化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又能够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
河洛人在文化创造上勇于创新,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神秘莫测的鬼谷子及其弟子们的传奇故事;曹植笔下令人神往的《洛神赋》;左思《三都赋》引发的洛阳纸贵盛况。这些文化瑰宝奠定了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作为中华文明的正统和主流,河洛文化被历代统治者推崇传播,其影响力绵延不绝。
总结
河洛为王者之里的古语道出了这片土地的特殊地位。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使河洛地区成为理想的建都之地。武则天定都洛阳并将其改名为神都,不仅让唐三彩艺术大放异彩,更使洛阳牡丹名扬天下。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称为神都的城市,洛阳见证了河洛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辉煌历程,持续引领着中华文明向前迈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