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董卓在和黄巾军作战时不利,就在败走之际,刘关张三兄弟赶到,杀退黄巾军,救下了董卓,但是当董卓问道刘关张身居何职时,刘备回答是白身,这时候书中描述了董卓的态度:甚轻之,不为礼。
董卓
按照一般道理来讲,刘备救了董卓,董卓就算不赏赐刘备,也不应该对他无礼,甚至十分轻视刘备。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可以从书中其它几个地方瞧一瞧。
第五回中,十八路诸侯和华雄作战,华雄连斩俞涉,潘凤两员大将,诸侯尽皆失色,一时都没有办法,这时候关羽关二爷站出来说道“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二爷是什么职位,二爷说是马弓手,话一说完,袁术怒了“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幸好曹操在一旁打圆场说关羽仪表不俗,威风凛凛,咱们不说,华雄也不知道他是马弓手,后来才有了二爷温酒斩华雄的美名。
在这一回中,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刘备刚刚和袁绍见面时,袁绍给了刘备一个席位,为什么刘备会得到一个席位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从董卓,袁绍,袁术对刘备的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刘关张有破黄巾军的大功,而且关二爷又是如此的神勇,都得不到重视,只是因为刘备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才得到一个座位,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是极其重视地位和出身的。好的出身才能得到名誉和富贵。再往里说,就要和当时流行的门阀制度有关了。
门阀制度其实就是官僚,地主和商人三者组成的强大势力,官僚掌握帝国的政治,地主和商人控制着帝国的经济,皇帝虽然是天下之主,但是不得不受制于士族的限制,我们知道司马懿在被推荐给曹操时,曹操对司马懿的防备之心是十分大的,这里面司马懿足智多谋只是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司马家族在北方的势力过大,司马家族多有在朝廷为官,在地方上经营日久,也是一方豪强,这样的士族大家受到统治者的猜疑是十分正常的。
司马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由官员的推荐,可以参见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这样的话就容易出现一个家族很多人都在朝廷为官的局面,比如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三公是当时的官职:太尉、司徒、司空,也就是说袁绍家族四代延续,有人做到了这三个高级职位,这样的四代为官家族并不多见,,由此可见袁绍在当时名望颇大是有原因的。
这样一来,我们其实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下面这个问题:我们的一般印象中,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又因为自己宠爱小儿子,导致了其他几个儿子互相内斗的局面。这样的袁绍可以说并不是一个能力十分出色的枭雄,那么为何在何进在诛杀宦官问题时采纳了他的意见?为什么十八路诸侯会董卓时他是盟主?究其原因,便是袁绍四世三公的特殊身份,这样的人在当时名望极大,所说的话自然更多的人愿意听。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便不难得出刘备经常以帝室之胄的身份介绍自己了,只有具备了令人信服的身份,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赢得人才的归心,否则区区织席贩履的名号普通人听了也会绕路走吧。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马超在和张飞作战之前,对张飞十分不屑,认为自己是累世公卿,而张飞不过是一个屠夫;再比如诸葛亮经常被曹操笑称为诸葛村夫,其实都可见其中端倪。
生活在没有科举制之前,寒门弟子基本是没有什么出路的,以身份看人高低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董卓自然不能除外,所以即使在刘备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前提下,仍然是傲慢无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