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侯小姐就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元旦期间,她花200多元购买了镇海一家影院的4张电影票。由于临时有事,在改签之后依旧没有观影时间。为此她向购票平台发起退票,但平台方表示只有影院同意才能退票,而影院则让侯小姐找平台。两边推诿之下,直到电影开场,侯小姐也没能退票成功,“我以为影院都是可以在开场前退票的,后来才发现这家影院只支持改签。”侯小姐说。
如何才能在购票时了解到所选影院的退改规则呢?
记者分别在淘票票和猫眼上进行尝试发现,进入平台页面后,在下单购票前,点击所选影院名就会跳转至“影院服务”,在这里能看到该影院的退改签规则。
不过,在实际处理退改的过程中,有些影院的服务较为人性化。比如CGV影城(宁波IMAX店)在平台上显示的规则是并不支持退票,但记者致电线下询问时,工作人员表示,在影片开场前还是可以为消费者办理退票的。因此建议消费者在购票前先自主了解影院退改规则。有退改需求时,也可以向影院直接询问,以免造成损失。
开场后退票是否合理,各有看法
电影票能否退改是很多消费者关心的事,不过记者留意到,“开场后30分钟可退票”的做法出来之后,观众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部分消费者认为,这一做法切实保护了消费者利益,很好地帮观众规避了来自“烂片”的伤害。
“现在很多电影都有营销过度的毛病,‘水军’一多,普通观众很容易被蒙骗。如果可以开场后半小时退票,就很友好了。”一位网友这样评论。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开场后退票,不仅不利于影院的观影秩序,影响观众体验,很可能还会对整个电影产业造成不好的影响。
“如果按这种规则,会不会导致以后的电影都把精华放在前半小时,等过了退票时间再‘烂尾’?”影迷方先生表示,相比紧凑的短剧,大银幕的叙事风格本就该是娓娓道来的,前面30分钟波澜不惊的好片也有不少,如果用这一规则衡量市场,显得不太客观,“不要把电影行业搞得太浮躁。”
市民刘小姐对此也持保留态度,她说:“想象一下电影开始半小时总有人进进出出,这体验感有多差。”
业内人士高先生告诉记者,如今行业越来越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因此曾经不退不换的电影票在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较好的退换机制。至于退票时间节点设在开场前还是开场后,需要综合考量市场、消费者、院线、片方等多方面利益,以及对整个电影生产线带来的连锁影响。
高先生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进一步完善映前退换票机制,推出更加便捷灵活、人性化的退换票操作,以及提高电影生产水平,为观众带来更多好影片,对于消费者和产业来说,可能比落实“放映后30分钟内可退票”的制度更有实质意义。
记者 黎莉 实习生 范益欣 文/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