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中國古代的州。
沿革[編輯]
十六國[編輯]
前涼建興三十三年(345年),分涼州置河州,領八郡:興晉郡、金城郡、武始郡、永晉郡、大夏郡、武城郡、漢中郡、南安郡,治所在興晉郡枹罕縣(今甘肅省臨夏市枹罕鎮)。建興三十四年(346年),武始、大夏二郡與金城郡金城、榆中二縣為後趙所攻佔,屬涼州。建興三十四年(347年),興晉、永晉、武城、漢中、南安五郡為後趙所攻佔,屬涼州。後省南安郡。建興三十八年(350年),收復河州諸郡縣。至此,河州領七郡:興晉郡、金城郡、武始郡、安故郡(後趙改永晉郡置)、大夏郡、武城郡、漢中郡。建興四十三年(355年),河州(除金城郡河北諸縣)為李儼所佔據,改為涼州。
前秦建元三年(367年),攻佔李儼所據涼州,仍領七郡。建元七年(371年),分涼州置河州,領三郡:武始郡、安故郡、漢中郡,治武始郡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同年底,涼州興晉、大夏、武城三郡改屬河州,河州移治興晉郡枹罕縣。太安元年(385年),武始、安故、漢中、武城四郡為西秦所攻佔,分屬秦州、河州。太安二年(386年),興晉、大夏二郡為西羌彭奚念所據。
西秦太初元年(388年),河州領四郡:武始郡、安故郡、武城郡、武陽郡,治武始郡狄道縣。太初二年(389年),彭奚念所據興晉、大夏二郡歸順西秦,屬河州。太初五年(392年),興晉郡為後涼所攻佔,改屬秦州。太初十年(397年),收復興晉郡,河州移治興晉郡枹罕縣。至此,河州領六郡:武始郡、安故郡、武城郡、武陽郡、興晉郡、大夏郡。
後秦弘始二年(400年),滅西秦,苑川、金城二郡改屬河州。弘始九年(407年),河州為彭奚念所據。
西秦更始元年(409年),復國,河州仍領六郡。永康元年(412年),攻佔南涼涼州三河郡,改屬河州。後析置西安郡。建弘七年(426年),在興晉郡境內僑置南安郡,屬河州。永弘三年(430年),河州為吐谷渾所攻佔。[1]
北朝[編輯]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改枹罕鎮為河州,領三郡:武始郡、洪和郡、臨洮郡,治枹罕城。北魏孝明帝時,復置金城郡。至此,河州領四郡,治金城郡大夏縣枹罕城。[2]
西魏、北周時,分金城郡置枹罕郡,省洪和、臨洮二郡。至此,河州領三郡:枹罕郡、金城郡、武始郡,治枹罕郡枹罕縣。[1]
隋唐[編輯]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分河州金城、武始二郡置蘭州,河州屬蘭州總管府[3]。開皇三年(583年),廢枹罕郡,領縣直屬河州。至此,河州領四縣:枹罕、龍支、大夏、水池。大業三年(607年),改河州為枹罕郡[4]。
隋朝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開皇元年
區劃
大業3年
州
河州
岷州
郡
枹罕郡
郡
枹罕郡
同和郡
縣
枹罕縣 大夏縣龍支縣 水池縣
縣
枹罕縣 大夏縣 龍支縣
水池縣
西秦秦興元年(617年),改枹罕郡為河州。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攻佔李軌河州。至此,河州領二縣:枹罕、大夏。武德八年(625年),置蘭州都督府,河州屬之。貞觀元年(627年),廢大夏縣。貞觀五年(631年),復置大夏縣。貞觀十一年(637年),廢烏州為安鄉縣,屬河州。後河州改屬鄯州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改河州為安鄉郡,安鄉縣為鳳林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安鄉郡為河州。至此,河州領三縣:枹罕、大夏、鳳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佔領河州。[5]
宋金元[編輯]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收復河州,領枹罕縣,屬秦鳳路。熙寧九年(1076年),省枹罕縣。崇寧四年(1105年),升寧河砦為寧河縣。[6]
金朝初,河州為刺史州。皇統二年(1142年),升河州為防禦州,改屬臨洮路。貞元二年(1154年),復置枹罕縣。貞祐四年(1216年),升河州為節鎮,軍名為平西軍。[7]
大蒙古國時期,河州改屬鞏昌等處都總帥府。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河州改為河州路,改屬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明清[編輯]
明朝成化九年(1473年),復置河州,為散州,屬陝西臨洮府[8]。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甘肅臨洮府改為蘭州府,河州仍屬之。1913年,廢府州廳,改河州為導河縣。
長官[編輯]
前涼河州刺史(345年-355年)
張瓘(345年-355年)[9]
索孚(355年)[10]
前秦河州刺史(371年-386年)
李儼(371年)
李辯(371年-?)[11]
毛興(380年-386年)[12]
衞平(386年)[13]
西秦河州刺史(388年-397年)
彭奚念(389年-397年)[14]
西秦河州牧(397年-400年)
屋弘破光(397年-?)[15]
後秦河州刺史(400年-407年)
乞伏乾歸(400年-401年)[16]
彭奚念(?-407年)[17]
西秦河州刺史(409年-411年)
屋引破光(409年-?)[18]
後秦河州牧(411年)
乞伏乾歸(411年)[19]
西羌河州牧(411年-412年)
彭利髮(411年-412年)[19]
西秦河州刺史(412年-415年)
乞伏審虔(412年-?)[19]
西秦河州牧(415年-430年)
謙屯(415年-428年後)[20]
北魏河州刺史(492年-534年)
胡國珍(太武帝時)[21]
穆純(孝文帝時)[22]
許元康(孝文帝時)[23]
染雅(孝文帝時追贈)[24]
鄯乾(512年追贈)[25]
寇治(宣武帝時)[26]
吐谷渾璣(516年追贈)[27]
梁釗(孝明帝時)
元祚(孝明帝時)[28]
李辯[29]
高師(追贈)[30]
乞伏寶(532年追贈)[31]
西魏河州刺史(534年-557年)
念賢(537年-?)[32]
王德[33]
劉洪徽(543年見任)[34]
楊寬(544年-551年)[35]
辛威(?-557年)[36]
北周河州刺史(557年-581年)
獨孤善(557年)[37]
閻慶(557年-?)[38]
王傑(?-563年)[39]
李賢(564年-565年)[40]
宋果[41]
陸逞[42]
劉雄(573年-575年)[39]
王傑(579年追贈)[39]
隋朝河州刺史(581年-607年)
段文振(?-586年)[3]
李長雅(隋文帝時)[43]
史萬歲(?-600年)[44]
西秦河州刺史(617年-618年)
薛仁越(617年-618年)
唐朝河州刺史(619年-742年,758年-762年)
朱惠表(619年)
盧士良(623年)
裴善昌(貞觀年間)
鮮于匡紹(高宗時)
冉實(?—695年)
王諝(開元年間)
裴守一(開元年間)
宋朝知河州軍州事(1073年-1131年)
景思立(1073年-1074年)[45]
鮮于師中(1075年見任)[45]
苗授(神宗時)[46]
劉昌祚(?-1081年)[47]
李浩(神宗時)[46]
王文郁[46]
劉仲武[46]
種朴(哲宗時)[47]
姚雄(哲宗時)[46]
王贍(哲宗時)[46]
金朝河州刺史(1131年-1142年)
金朝河州防禦使(1142年-1216年)
李師雄(海陵王時)[48]
韓鐸(世宗時)[49]
蒲察秉鉉(章宗時)[50]
完顏定奴(衛紹王時)[51]
納合蒲剌都(1214年-1216年)
金朝平西軍節度使兼河州管內觀察使(1216年-1227年)
納合蒲剌都(1216年-1217年)[52]
完顏合達(1217年-1218年)[53]
赤盞合喜(1220年-1223年)[54]
明朝河州知州(1473年-1643年)
白福(成化時)
周寧(成化時)
陳琳(成化時)
董循(成化時)
武敬(弘治時)
吳璇(弘治時)
稽綱(正德時)
李黼(正德時)
熊載(正德時)
翟懋(正德時)
朱緯(正德時)
吳潮(嘉靖時)
張宗儒(嘉靖時)
任繼芳(嘉靖時)
韓鼎(嘉靖時)
楊士元(嘉靖時)
吉陳(嘉靖時)
任官(嘉靖時)
蘇志皋(嘉靖時)
李惟喬(嘉靖時)
陳鯤(嘉靖時)
譚詩(嘉靖時)
周臣(嘉靖時)
樊相(嘉靖時)
劉卓(嘉靖時)
呂□(嘉靖時)
馮鑰(嘉靖時)
聶守中(隆慶時)
趙于敏(萬曆時)
賈明遠(萬曆時)
劉琚(萬曆時)
王希顏(萬曆時)
耿德章(萬曆時)
王三槐(萬曆時)
施朝恩(萬曆時)
王家□(萬曆時)
陳文焯(萬曆時)
張翼新(萬曆時)
高麟遊(天啟時)
甯養初(崇禎時)
蘇浡然(崇禎時)
曹文源(崇禎時)
傅永康(崇禎時)
王汝楫(崇禎時)
清朝河州知州(1646年-1913年)
邊嘉興(1646年出任)
王用賓(1647年出任)
陳維新(1651年出任)
劉瑜(1652年出任)
於睿明(1658年出任)
李芳春(1661年出任)
韓作楫(1664年出任)
梁禹甸(1668年出任)
鄒㺭(1670年出任)
田養心(1675年出任)
張爾儲(1677年出任)
周克友(1679年出任)
劉馨(1680年出任)
劉檝(1684年出任)
張瓚(1686年出任)
牟錫元(1688年出任)
丁秉剛(1691年出任)
莫應麟(1691年出任)
徐原本(1694年出任)
王全臣(1702年出任)
翟爾昌(1725年出任)
劉鶴鳴(1736年出任)
郭□嶸(1742年出任)
張水淑(1746年出任)
韓極(1756年出任)
郭昌泰(1763年出任)
田錫莘(1768年出任)
葉中(1773年出任)
周□(1781年署任)
謝桓(1781年署任)
於鍠(1781年出任)
那爾阿(1791年出任)
縱司燖(1796年出任)
明福(1797年出任)
□重鑑(1799年署任)
興恆(1803年出任)
王湖(1808年出任)
王隖(1813年出任)
沈仁澍(1816年出任)
劉賓(1818年出任)
黃錫寶(1820年出任)
王世焯(1822年出任)
胡秉虔(1823年出任)
羅文楷(1830年出任)[55]
參考資料[編輯]
《隋書·志二十四·地理上》
《新唐書·志第三十·地理四》
註釋及徵引文獻[編輯]
^ 1.0 1.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魏書·卷一百六下·地形志二下第七》
^ 3.0 3.1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
^ 《隋書·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
^ 《舊唐書·卷四十·志第二十》
^ 《宋史·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
^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 《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晉紀十九》
^ 《資治通鑑·卷一百·晉紀二十二》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 晉紀二十五》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晉紀二十六》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晉紀二十八》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晉紀二十九》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晉紀三十一》
^ 《資治通鑑·卷一一一·晉紀三十三》
^ 《資治通鑑·卷一一四·晉紀三十六》
^ 《資治通鑑·卷一一五·晉紀三十七》
^ 19.0 19.1 19.2 《資治通鑑·卷一一六·晉紀三十八》
^ 《資治通鑑·卷一一七·晉紀三十九》
^ 《魏書·卷八十三下·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 《魏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染華墓誌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征虜將軍河州刺史臨澤定侯鄯使君墓銘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直寢奉車都尉汶山侯吐谷渾璣墓誌
^ 《魏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李和墓誌
^ 《魏書·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使持節都督河涼二州諸軍事衛大將軍河州刺史寧國伯乞伏君墓誌
^ 《周書·卷十四·列傳第六》
^ 《周書·卷十七·列傳第九》
^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
^ 《周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
^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
^ 39.0 39.1 39.2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
^ 《周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七》
^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宋忻及妻韋胡磨墓誌
^ 《周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
^ 《隋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十九》
^ 《隋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十八》
^ 45.0 45.1 《宋史·卷十五·本紀第十五·神宗二》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宋史·卷三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九》
^ 47.0 47.1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傳第九十四》
^ 《金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 《金史·卷七十八·列傳第十六》
^ 《金史·卷九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 《金史·卷九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 《金史·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六十·忠義二》
^ 《金史·卷一百十二·列傳第五十》
^ 《金史·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五十一》
^ 《蘭州府志》1833年刊本
閱論編隋朝行政區劃606年(大業二年)以前(州制)雍州地區雍州 | 同州 | 岐州 | 涇州 | 寧州 | 敷州 | 綏州 | 延州 | 慶州 | 原州 | 夏州 | 鹽州 | 靈州 | 勝州 | 豐州 | 秦州 | 渭州 | 蘭州 | 河州 | 廓州 | 鄯州 | 涼州 | 甘州 | 瓜州梁州地區梁州 | 金州 | 遷州 | 巴州 | 通州 | 渠州 | 成州 | 洮州 | 宕州 | 武州 | 扶州 | 鳳州 | 興州 | 利州 | 龍州 | 會州 | 始州 | 綿州 | 梓州 | 隆州 | 遂州 | 合州 | 渝州 | 信州 | 益州 | 雅州 | 眉州 | 陵州 | 資州 | 瀘州 | 戎州 | 西寧州 | 牂州 | 黔州豫州地區豫州 | 鄭州 | 宋州 | 亳州 | 曹州 | 汝州 | 許州 | 蔡州 | 陳州 | 潁州 | 商州 | 虢州 | 淅州 | 鄧州 | 淯州 | 顯州兗州地區兗州 | 鄆州 | 濟州 | 魏州 | 滄州 | 德州冀州地區冀州 | 貝州 | 相州 | 衛州 | 懷州 | 澤州 | 潞州 | 蒲州 | 絳州 | 晉州 | 汾州 | 南汾州 | 隰州 | 介州 | 石州 | 肆州 | 朔州 | 雲州 | 并州 | 邢州 | 洺州 | 趙州 | 恆州 | 定州 | 瀛州 | 幽州 | 易州 | 玄州 | 平州 | 營州青州地區青州 | 齊州 | 萊州 | 膠州徐州地區徐州 | 魯州 | 沂州 | 海州 | 泗州揚州地區蘇州 | 西楚州 | 揚州 | 光州 | 蘄州 | 廬州 | 熙州 | 和州 | 南豫州 | 常州 | 東揚州 | 杭州 | 歙州 | 婺州 | 處州 | 閩州 | 睦州 | 饒州 | 撫州 | 吉州 | 虔州 | 袁州 | 洪州 | 廣州 | 循州 | 潮州 | 高州 | 端州 | 瀧州 | 成州 | 桂州 | 藤州 | 南定州 | 越州 | 崖州 | 安州 | 交州 | 愛州 | 德州 | 蕩州 | 農州 | 衝州 | 宜州荊州地區荊州 | 硤州 | 郢州 | 復州 | 辰州 | 武州 | 亭州 | 襄州 | 昌州 | 隋州 | 安州 | 衡州 | 申州 | 江州 | 澧州 | 巴州 | 湘州 | 郴州 | 永州 | 連州607年(大業三年)以後(郡制)雍州地區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上郡 | 雕陰郡 | 延安郡 | 弘化郡 | 平涼郡 | 朔方郡 | 鹽川郡 | 靈武郡 | 榆林郡 | 五原郡 | 天水郡 | 隴西郡 | 金城郡 | 枹罕郡 | 澆河郡 | 西平郡 | 武威郡 | 張掖郡 | 敦煌郡 | 鄯善郡 | 且末郡 | 河源郡 | 伊吾郡梁州地區漢川郡 | 西城郡 | 房陵郡 | 清化郡 | 通川郡 | 宕渠郡 | 漢陽郡 | 臨洮郡 | 宕昌郡 | 武都郡 | 同昌郡 | 河池郡 | 順政郡 | 義城郡 | 平武郡 | 汶山郡 | 普安郡 | 金山郡 | 新城郡 | 巴西郡 | 遂寧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 蜀郡 | 臨邛郡 | 眉山郡 | 隆山郡 | 資陽郡 | 瀘川郡 | 犍為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黔安郡 | 明陽郡豫州地區河南郡 | 滎陽郡 | 梁郡 | 譙郡 | 濟陰郡 | 襄城郡 | 潁川郡 | 汝南郡 | 淮陽郡 | 汝陰郡 | 上洛郡 | 弘農郡 | 淅陽郡 | 南陽郡 | 淯陽郡 | 淮安郡兗州地區東郡 | 東平郡 | 濟北郡 | 武陽郡 | 渤海郡 | 平原郡冀州地區信都郡 | 清河郡 | 魏郡 | 汲郡 | 河內郡 | 長平郡 | 上黨郡 | 河東郡 | 絳郡 | 臨汾郡 | 龍泉郡 | 文城郡 | 西河郡 | 離石郡 | 雁門郡 | 馬邑郡 | 定襄郡 | 樓煩郡 | 太原郡 | 襄國郡 | 武安郡 | 趙郡 | 恆山郡 | 博陵郡 | 河間郡 | 涿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北平郡 | 安樂郡 | 柳城郡 | 遼西郡 | 襄平郡 | 遼東郡青州地區北海郡 | 齊郡 | 東萊郡 | 高密郡徐州地區彭城郡 | 魯郡 | 琅邪郡 | 東海郡 | 下邳郡揚州地區江都郡 | 鍾離郡 | 淮南郡 | 弋陽郡 | 蘄春郡 | 廬江郡 | 同安郡 | 歷陽郡 | 丹楊郡 | 宣城郡 | 毗陵郡 | 吳郡 | 會稽郡 | 餘杭郡 | 新安郡 | 東陽郡 | 永嘉郡 | 建安郡 | 遂安郡 | 鄱陽郡 | 臨川郡 | 廬陵郡 | 南康郡 | 宜春郡 | 豫章郡 | 南海郡 | 龍川郡 | 義安郡 | 高涼郡 | 信安郡 | 永熙郡 | 蒼梧郡 | 始安郡 | 永平郡 | 鬱林郡 | 合浦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 寧越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比景郡 | 海陰郡 | 林邑郡荊州地區南郡 | 夷陵郡 | 竟陵郡 | 沔陽郡 | 沅陵郡 | 武陵郡 | 清江郡 | 襄陽郡 | 舂陵郡 | 漢東郡 | 安陸郡 | 永安郡 | 義陽郡 | 九江郡 | 澧陽郡 | 巴陵郡 | 長沙郡 | 衡山郡 | 桂陽郡 | 零陵郡 | 熙平郡
閱論編唐朝行政區劃(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都城:京兆府長安京畿道關內道京兆府 | 華州 | 同州 | 坊州 | 丹州 | 岐州 | 邠州 | 涇州 | 隴州 | 寧州 | 原州 | 慶州 | 鄜州 | 延州 | 綏州 | 銀州 | 夏州 | 靈州 | 鹽州 | 豐州 | 會州 | 宥州 | 勝州 | 安北大都護府都畿道河南道河南府 | 鄭州 | 陝州 | 汝州 | 懷州 | 許州 | 汴州 | 豫州 | 陳州 | 亳州 | 潁州 | 宋州 | 曹州 | 濮州 | 鄆州 | 泗州 | 海州 | 兗州 | 徐州 | 沂州 | 密州 | 齊州 | 青州 | 淄州 | 萊州 | 登州 | 濟州 | 滑州河東道蒲州 | 虢州 | 絳州 | 晉州 | 汾州 | 慈州 | 潞州 | 澤州 | 沁州 | 儀州 | 太原府 | 代州 | 蔚州 | 忻州 | 嵐州 | 石州 | 朔州 | 雲州 | 隰州 | 單于都護府河北道衛州 | 相州 | 魏州 | 洺州 | 邢州 | 貝州 | 博州 | 德州 | 棣州 | 滄州 | 冀州 | 趙州 | 深州 | 恆州 | 定州 | 瀛州 | 莫州 | 易州 | 幽州 | 燕州 | 順州 | 歸順州 | 薊州 | 檀州 | 媯州 | 平州 | 營州 | 安東都護府山南西道梁州 | 鳳州 | 興州 | 利州 | 通州 | 洋州 | 合州 | 集州 | 巴州 | 蓬州 | 壁州 | 開州 | 渠州 | 渝州 | 閬州 | 涪州 | 果州山南東道鄧州 | 商州 | 金州 | 唐州 | 均州 | 房州 | 襄州 | 隋州 | 郢州 | 復州 | 荊州 | 峽州 | 歸州 | 夔州 | 萬州 | 忠州淮南道揚州 | 楚州 | 滁州 | 和州 | 濠州 | 壽州 | 光州 | 蘄州 | 申州 | 黃州 | 安州 | 舒州 | 廬州 | 沔州江南東道蘇州 | 常州 | 潤州 | 湖州 | 杭州 | 越州 | 明州 | 台州 | 婺州 | 衢州 | 睦州 | 歙州 | 括州 | 溫州 | 福州 | 建州 | 泉州 | 漳州 | 汀州江南西道洪州 | 江州 | 宣州 | 饒州 | 撫州 | 袁州 | 吉州 | 虔州 | 鄂州 | 岳州 | 澧州 | 潭州 | 衡州 | 永州 | 道州 | 郴州 | 邵州 | 朗州 | 連州隴右道秦州 | 成州 | 武州 | 渭州 | 岷州 | 宕州 | 疊州 | 洮州 | 蘭州 | 河州 | 鄯州 | 廓州河西道涼州 | 甘州 | 肅州 | 瓜州 | 沙州 | 伊州 | 西州 | 庭州 | 安西(大)都護府 | 北庭(大)都護府劍南道扶州 | 文州 | 松州 | 龍州 | 劍州 | 綿州 | 茂州 | 翼州 | 悉州 | 當州 | 靜州 | 柘州 | 恭州 | 奉州 | 維州 | 彭州 | 漢州 | 益州 | 蜀州 | 簡州 | 梓州 | 遂州 | 普州 | 資州 | 榮州 | 陵州 | 眉州 | 邛州 | 雅州 | 黎州 | 嘉州 | 戎州 | 瀘州 | 巂州 | 南寧州 | 姚州黔中道黔州 | 施州 | 思州 | 溪州 | 辰州 | 錦州 | 巫州 | 業州 | 充州 | 費州 | 夷州 | 珍州 | 溱州 | 南州 | 播州 | 應州 | 矩州嶺南道廣州 | 潮州 | 循州 | 韶州 | 端州 | 岡州 | 新州 | 恩州 | 春州 | 勤州 | 瀧州 | 康州 | 封州 | 高州 | 竇州 | 辯州 | 潘州 | 羅州 | 雷州 | 崖州 | 儋州 | 萬安州 | 振州 | 白州 | 山州 | 廉州 | 欽州 | 陸州 | 桂州 | 蒙州 | 昭州 | 富州 | 梧州 | 賀州 | 藤州 | 義州 | 容州 | 禺州 | 牢州 | 黨州 | 平琴州 | 鬰林州 | 貴州 | 綉州 | 龔州 | 潯州 | 象州 | 柳州 | 融州 | 環州 | 宜州 | 芝州 | 澄州 | 嚴州 | 賓州 | 橫州 | 淳州 | 邕州 | 田州 | 籠州 | 瀼州 | 湯州 | 武峨州 | 武安州 | 長州 | 峰州 | 福祿州 | 交州 | 愛州 | 驩州 | 安南都護府註:加粗為道治所 另見: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藩鎮節度使
閱論編北宋行政區劃路京畿路府開封府(東京)京東東路府濟南府(齊州)州
青州
密州
沂州
登州
萊州
濰州
淄州
軍淮陽軍京東西路府應天府(南京)州
兗州
徐州
曹州
鄆州
濟州
單州
濮州
京西南路州
襄州
隨州
唐州
鄧州
均州
房州
金州
郢州
軍光化軍京西北路府
河南府(西京)
潁昌府
州
鄭州
滑州
孟州
蔡州
陳州
穎州
汝州
軍信陽軍河北東路府大名府(北京)州
澶州
滄州
冀州
瀛州
博州
棣州
莫州
雄州
霸州
德州
濱州
恩州
軍
乾寧軍
永靜軍
保定軍
信安軍
河北西路府真定府州
相州
定州
邢州
懷州
衛州
洺州
深州
磁州
祁州
趙州
保州
軍
安肅軍
永寧軍
廣信軍
順安軍
河東路府太原府州
潞州
晉州
絳州
澤州
代州
忻州
汾州
遼州
憲州
嵐州
石州
隰州
麟州
府州
豐州
軍
威勝軍
平定縣
岢嵐軍
寧化軍
火山軍
保德軍
永興軍路府
京兆府
河中府
州
解州
陝州
商州
虢州
同州
華州
耀州
延州
鄜州
坊州
慶州
環州
邠州
寧州
丹州
軍保安軍秦鳳路府鳳翔府州
秦州
隴州
成州
鳳州
涇州
渭州
原州
熙州
河州
岷州
蘭州
階州
軍
德順軍
鎮戎軍
通遠軍
兩浙路州
杭州
越州
蘇州
潤州
湖州
婺州
明州
溫州
台州
處州
衢州
睦州
秀州
常州
淮南東路州
揚州
亳州
宿州
楚州
海州
泰州
泗州
滁州
真州
通州
淮南西路府壽春府州
廬州
蘄州
和州
舒州
濠州
光州
黃州
軍無為軍江南東路府江寧府州
宣州
歙州
池州
江州
饒州
信州
太平州
軍
廣德軍
南康軍
江南西路州
洪州
虔州
吉州
袁州
撫州
筠州
軍
興國軍
南安軍
臨江軍
建昌軍
荊湖北路府江陵府州
鄂州
安州
復州
鼎州
澧州
峽州
岳州
歸州
辰州
沅州
誠州
荊湖南路州
潭州
衡州
道州
永州
郴州
邵州
全州
監桂陽監福建路州
福州
建州
泉州
南劍州
漳州
汀州
軍
邵武軍
興化軍
成都府路府成都府州
邛州
眉州
蜀州
彭州
綿州
漢州
嘉州
簡州
黎州
雅州
茂州
威州
軍
永康軍
石泉軍
監陵井監梓州路州
梓州
遂州
果州
資州
普州
昌州
戎州
瀘州
合州
榮州
渠州
軍
懷安軍
廣安軍
監富順監利州路府興元府州
利州
洋州
閬州
劍州
巴州
文州
興州
蓬州
龍州
夔州路州
夔州
黔州
施州
忠州
萬州
達州
涪州
渝州
開州
軍
雲安軍
梁山軍
南平軍
監大寧監廣南東路州
廣州
韶州
循州
潮州
連州
梅州
雄州
英州
賀州
封州
端州
新州
康州
南恩州
惠州
廣南西路州
桂州
容州
邕州
融州
象州
昭州
藤州
龔州
潯州
柳州
貴州
宜州
賓州
橫州
化州
高州
雷州
欽州
白州
鬰林州
廉州
瓊州
軍
昌化軍
萬安軍
朱崖軍
其他地區黔南路 · 定難節度使(參見西夏) · 燕山府路 · 雲中府路(參見燕雲十六州) · 隴右都護府(參見熙河開邊)
閱論編金朝行政區劃五京制上京路府會寧府州肇州 | 隆州 | 信州路蒲與路 | 合懶路 | 恤品路 | 曷蘇館路 | 胡里改路軍司烏古迪烈統軍司中都路府大興府州通州 | 薊州 | 易州 | 涿州 | 順州 | 平州 | 灤州 | 雄州 | 霸州 | 保州 | 安州 | 遂州 | 安肅州東京路府遼陽府州澄州 | 瀋州 | 貴德州 | 蓋州 | 復州 | 來遠州北京路府大定府 | 廣寧府 | 興中府 | 臨潢府州利州 | 義州 | 錦州 | 瑞州 | 懿州 | 建州 | 全州 | 慶州 | 興州 | 泰州西京路府大同府 | 德興府州豐州 | 弘州 | 淨州 | 桓州 | 撫州 | 昌州 | 宣德州 | 朔州 | 武州 | 應州 | 蔚州 | 雲內州 | 寧邊州 | 東勝州部族節度使烏昆神魯 | 烏古里 | 石塁 | 助魯 | 孛特本 | 計魯 | 部羅火扎石合 | 土魯渾扎石合詳穏咩乣 | 木典乣 | 骨典乣 | 唐古乣 | 耶剌都乣 | 移典乣 | 蘇木典乣 | 胡都乣 | 霞馬乣南京路府開封府 | 歸德府 | 河南府州睢州 | 單州 | 壽州 | 陝州 | 鄧州 | 唐州 | 裕州 | 嵩州 | 汝州 | 許州 | 鈞州 | 亳州 | 陳州 | 蔡州 | 息州 | 鄭州 | 潁州 | 宿州 | 泗州河北東路府河間府州蠡州 | 莫州 | 獻州 | 冀州 | 深州 | 清州 | 滄州 | 景州河北西路府真定府 | 彰德府 | 中山府州威州 | 沃州 | 邢州 | 洺州 | 磁州 | 祁州 | 濬州 | 衛州 | 滑州山東東路府益都府 | 濟南府州濰州 | 濱州 | 沂州 | 密州 | 海州 | 莒州 | 棣州 | 淄州 | 萊州 | 登州 | 寧海州山東西路府東平府州濟州 | 徐州 | 邳州 | 滕州 | 博州 | 兗州 | 泰安州 | 德州 | 曹州大名府路府大名府州恩州 | 濮州 | 開州河東北路府太原府州晉州 | 忻州 | 平定州 | 汾州 | 石州 | 葭州 | 代州 | 隩州 | 寧化州 | 嵐州 | 岢嵐州 | 保德州 | 管州河東南路府平陽府 | 河中府州隰州 | 吉州 | 絳州 | 解州 | 澤州(忠昌軍節度使) | 潞州 | 遼州 | 沁州 | 懷州 | 孟州京兆府路府京兆府州商州 | 虢州 | 乾州 | 同州 | 耀州 | 華州咸平路府咸平府州韓州鳳翔路府鳳翔府 | 平涼府州德順州 | 鎮戎州 | 秦州 | 隴州鄜延路府延安府州丹州 | 保安州 | 綏德州 | 鄜州 | 坊州慶原路府慶陽府州環州 | 寧州 | 邠州 | 原州 | 涇州臨洮路府臨洮府州積石州 | 洮州 | 蘭州 | 鞏州 | 會州 | 河州金國行政區域實行路、府(州)、縣三級管理,路為一級行政區,共19個。
閱論編明朝行政區劃都城:南京應天府 ⇌ 北京順天府民政區劃中央直隸地區朝廷(北京六部、南京六部等機構)直轄府、州直隸→南直隸應天府 | 蘇州府 | 松江府 | 常州府 | 鎮江府 | 淮安府 | 揚州府 | 鳳陽府 | 廬州府 | 安慶府 | 徽州府 | 太平府 | 池州府 | 寧國府 | 徐州 | 滁州 | 和州 | 廣德州北平等處布政使司→北直隸北平府→順天府 | 保定府* | 河間府* | 真定府* | 順德府* | 廣平府* | 大名府* | 平灤府→永平府 | 延慶州 | 保安州(靖難時期平燕承宣布政使司轄府標「*」)布政使司轄區府、直隸州;羈縻性軍政機構陝西布政司西安府 | 延安府 | 漢中府 | 鞏昌府 | 慶陽府 | 平涼府 | 鳳翔府 | 臨洮府 | 河州 | 興安州 | 秦州 | 邠州 | 靈州山西布政司太原府 | 大同府 | 汾州府 | 平陽府 | 潞安府 | 澤州直隸州 | 沁州 | 遼州山東布政司濟南府 | 兗州府 | 青州府 | 登州府 | 東昌府 | 萊州府河南布政司開封府 | 河南府 | 衛輝府 | 懷慶府 | 歸德府 | 彰德府 | 汝寧府 | 南陽府 | 汝州浙江布政司杭州府 | 溫州府 | 嘉興府 | 金華府 | 衢州府 | 嚴州府 | 湖州府 | 紹興府 | 處州府 | 台州府 | 寧波府江西布政司南昌府 | 袁州府 | 贛州府 | 吉安府 | 九江府 | 建昌府 | 廣信府 | 饒州府 | 瑞州府 | 南安府 | 南康府 | 撫州府 | 臨江府湖廣布政司武昌府 | 鄖陽府 | 永州府 | 岳州府 | 漢陽府 | 荊州府 | 衡州府 | 黃州府 | 承天府 | 常德府 | 襄陽府 | 辰州府 | 長沙府 | 德安府 | 寶慶府 | 黎平府四川布政司成都府 | 嘉定府 | 夔州府 | 重慶府 | 順慶府 | 敘州府 | 鎮雄府 | 保寧府 | 馬湖府 | 龍安府 | 潼川州 | 眉州 | 邛州 | 嘉定州 | 瀘州 | 雅州廣東布政司廣州府 | 韶州府 | 惠州府 | 瓊州府 | 肇慶府 | 高州府 | 潮州府 | 南雄府 | 雷州府 | 廉州府 | 羅定州廣西布政司桂林府 | 平樂府 | 梧州府 | 潯州府 | 柳州府 | 慶遠府 | 南寧府 | 思恩軍民府 | 太平府 | 思明府 | 鎮安府 | 田州 | 歸順州 | 泗城州 | 向武州 | 都康州 | 龍州 | 江州 | 思陵州 | 憑祥州福建布政司福州府 | 延平府 | 建寧府 | 興化府 | 漳州府 | 邵武府 | 泉州府 | 汀州府 | 福寧州雲南布政司雲南府 | 永昌軍民府 | 永寧府 | 鶴慶軍民府 | 曲靖軍民府 | 景東府 | 元江軍民府 | 廣西府 | 廣南府 | 順寧府 | 尋甸府 | 楚雄府 | 澂江府 | 鎮沅府 | 大理府 | 武定府 | 蒙化府 | 孟艮御夷府 | 孟定御夷府 | 姚安府 | 麗江軍民府 | 臨安府 | 平緬府 | 孟愛府 | 孟隆府 | 木朵府 | 木來府 | 通西府 | 新化州 | 灣甸州 | 鎮康州 | 北勝州 | 里麻長官司 | 南甸司 | 芒市司 | 車里司貴州布政司程番府→貴陽府 | 安順軍民府 | 思南府 | 思州府 | 石阡府 | 鎮遠府 | 銅仁府 | 都勻府 | 普安安民府 | 普定軍民府 | 平越軍民府 | 黎平府交趾布政司交州府 | 北江府 | 諒江府 | 三江府 | 建平府 | 新安府 | 建昌府 | 奉化府 | 清化府 | 鎮蠻府 | 諒山府 | 新平府 | 演州府→演州直隸州 | 乂安府 | 順化府 | 太原直隸州→太原府 | 宣化直隸州→宣化府 | 嘉興直隸州 | 歸化直隸州 | 廣威直隸州 | 寧化直隸州 | 升華府軍政區劃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行都指揮使司、留守司;五軍都督府直屬衛所中軍都督府直屬在京衛所 | 直屬南直隸在外衛所 | 中都留守司 | 河南都指揮使司左軍都督府直屬在京衛所 | 浙江都指揮使司 | 遼東都指揮使司 | 山東都指揮使司右軍都督府直屬在京衛所 | 南直隸宣州衛 | 陝西都指揮使司 |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 四川都指揮使司 | 四川行都指揮使司 | 廣西都指揮使司 | 雲南都指揮使司 | 貴州都指揮使司前軍都督府直屬在京衛所 | 江西九江衛 | 湖廣都指揮使司 | 湖廣行都指揮使司 | 興都留守司 | 福建都指揮使司 | 福建行都指揮使司 | 江西都指揮使司 | 廣東都指揮使司後軍都督府直屬在京衛所 | 北平都指揮使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屬北直隸在外衛所 |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大寧都指揮使司 | 萬全都指揮使司 | 山西都指揮使司 |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兵部所屬羈縻性都司衛所關西八衛哈密衛 | 安定衛 | 阿端衛 | 曲先衛 | 赤斤蒙古衛 | 沙州衛 | 罕東衛 | 罕東左衛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建州三衛建州衛 | 建州左衛 | 建州右衛朵顏三衛朵顏衛 | 泰寧衛 | 福余衛斡難河衛 | 古里河衛 | 堅河衛 | 哈剌孩衛 | 海剌千戶所 | ...西番各都司府所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 朵甘衛指揮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 隴答衛指揮使司 · 朵甘宣慰使司 · 董卜韓胡宣慰使司 · 長河西魚通甯遠宣慰使司 · 朵甘思招討司 · 朵甘隴答招討司 · 朵甘丹招討司 · 朵甘倉溏招討司 · 朵甘川招討司 · 磨兒勘招討司 · 沙兒可萬戶府 · 乃竹萬戶府 · 羅思端萬戶府 · 答思麻萬戶府 · 朵甘思千戶所 · 剌宗千戶所 · 孛里加千戶所 · 長河西千戶所 · 多八三孫千戶所 · 加八千戶所 · 兆日千戶所 · 納竹千戶所 · 倫答千戶所 · 果由千戶所 · 沙裏可哈忽的千戶所 · 孛里加思千戶所 · 撒裏土兒千戶所 · 參卜郎千戶所 · 剌錯牙千戶所 · 泄裏壩千戶所 · 潤則魯孫千戶所西南川、滇等地另有隸屬於都司、行都司的土司系統羈縻軍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