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了晋朝。在两年前,即公元263年,蜀国已经灭亡,到这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晋、吴、南北朝对峙。因此随着新王朝的诞生,就标志着三国时代已经结束了。
易书以公元280年作为三国的下限,也是沿袭了已有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这时已经“三分归一统”,标志着三国时代已经结束。在这以前,还有吴国的存在,不能认为三国结束。但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很多王朝,如东汉、唐、宋、明、清等,在建国之时,国家并没有完全统一,以后经过若干年(长短不一),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例如清朝到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时,才基本上实现了统一)。所以我们不应以统一之年作为三国时代的结束,而应以晋朝建国之年作为结束。
总之,易书以公元190年和280年作为三国时代的上下限,虽然是沿袭了旧说,其实这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对比之下,公元196-公元265年的划法要更合适一些。这样说来,三国历史的长度就不是45年,也不是90年,而应该是69年了。
事实上,汉末、三国和晋初的历史共有100年左右,这百年历史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时期,即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整个历史时期,讲三国史的人(包括《三国演义》)都是把这百年历史联系起来讲的,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连贯,首尾分明。但从年代学的角度来说,又需要划几条线,把汉朝、三国(魏)、晋朝明确地分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